宁德市侨联>> 闽东之光

归侨缪怀琛兴一方文教

发布时间:2019-02-28 15:29:5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分享
上期(552 期)本报本版刊载《缪怀琛与穆阳桃李传奇》一文,主叙归侨缪怀琛先生带回海外果树苗木与家乡桃李嫁接改良,培育出闽东珍果等等。本文则描述缪怀琛先生如何不惜一切代价兴一方教育与文化,促进穆阳繁荣的故事。
1939 年7 月,省教育厅决定将三都初级中学附设简易师范科与霞安鼎联立初级中学附设简易师范科合并,成立省立霞浦简易师范学校。时值日寇侵扰闽东沿海,被迫迁到寿宁斜滩。同年冬,改称省立福安国民师范学校,并增设简易班。由于斜滩地处偏僻,交通、供给十分不便,省教育厅拟再次搬迁。闽东各地均缺师资,急需培养人才,都希望师范学校办在自家地盘,因此,各县纷起争夺搬迁地。
缪怀琛先生利用自己的关系力主学校搬迁穆阳。他出面说服各姓氏祠堂和宫庙董事会与当地群众,供出了四座祠堂六座神庙。在那个宗族势力盘根错节和迷信思想根深蒂固的时代,这是何等艰巨的工作?穆阳人贡献的祠堂包括缪氏宗祠、桂林王氏宗祠等,神庙有天后宫、临水宫等,以及穆阳当地最重要的神祗显应侯王宫。接着,缪怀琛先生又向闽东教区主教赵炳文,借用穆阳天主堂的罗洒修院当校舍,修院共有10 间教室,每间教室可容50 名学生上课。当时,这座修院刚建成,还没有投入使用。因此,缪怀琛先生亲笔写了借用字据,言明建成新教学楼即行归还。缪怀琛先生的执著和积极办学精神,感动了省教育厅等部门官员。1940 年3 月,师范学校终于搬迁到穆阳。同年7 月,学校改称省立福安简易师范学校。借用的校舍毕竟要归还。因此,缪怀琛先生又用缪氏王田坑山场的杉木修建了两幢教学楼,这两幢建筑后来成为福安三中的教学楼。
缪怀琛先生力主省立师范办在穆阳,并能获得大家一致支持,还缘于缪家一直以来对当地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在此之前,穆阳景贤免费义塾、同文小学堂,均为缪怀琛之父缪锡龄及家族承担经费。1915年,缪家募款兴建土木双层教学楼,学生增至200 多人,高年级设普通和英语教程,为福安、周宁、寿宁周边优秀学子出国深造打下了良好基础。缪锡龄还鼓励自己的几个侄子辈及女婿,学成也都回穆阳担任教师,积极服务于家乡的教育事业。缪家重教兴教之心在此可见一斑。
缪怀琛先生为推动穆阳经济、文化发展也倾注了满腔热情和辛勤汗水。缪怀琛先生不顾族人反对,将缪氏宗族建于明万历年间“穆阳五门”之一的正北皆春门拆除,把门前的月爿池填平,在上面建了两层楼房,作为书报所,方便群众读书看报、吟诗论道,活跃文化,传播文明,启迪民智。书报所下层建起菜市场,推动当地农副产品的集散和流通,促进群众生产生活向前发展。这里必要说明的是,皆春门月爿池对缪家乃至整个穆阳镇的风水意义重大。据传,穆阳地属犯火,前人建月爿池即为牵制火星起见。由于这件事,缪怀琛先生被族人骂为“败家子”。这个书报所,就是现在穆阳文化站的前身,菜市场现为穆阳民富中心。时过百年,缪怀琛先生的力作还在发挥作用。
以上是缪怀琛先生为家乡教育、文化、经济发展所做巨大贡献的一个侧面。可以说,省立福安师范落户穆阳,促使这里成为闽东北及福州、罗源、连江、浙南地区培训师资的摇篮。文化繁荣,名士云集。区域物资集散地在穆阳形成,穆阳能够成为福安北部经济文化的中心,缪怀琛先生功不可没。(石而灏)



版权所有:宁德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4646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722号
涉密不上网 上网不涉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