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侨联>> 寿宁县侨联

下党的诗意年华

发布时间:2020-04-02 16:20:0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东南网   浏览次数:
分享

下党春色

阳光朗朗地披洒在这方山山水水上。静静行走在与下党溪比肩并行的公路上,抬望天空、葱林、翠竹,聆听水声、鸟语、虫鸣,心境顿入桃源之宁谧。下党,这块沧桑巨变的热土,正灼灼其华,向人们展示其自内而外的闪亮质地。

下党乡依山而建,面临母亲河下党溪,古朴的房屋高低错落,一致都迎着阳光,顶着金色的光芒。下党历史悠久厚重,八百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金光灿烂的历史文明。美丽的饭甑岩、三尖岩、狮子岩的传说、莲花山的历史传奇、康师二智退长毛贼、杨碧仁善良智慧等众多故事,表现了下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与美好愿望,彰显了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百口同居”“王夫人智分黄梨”的故事更是为人们津津乐道,国学生王国桢家族的孝悌忠信、礼仪廉耻、和睦有序的事迹千载扬芳。如今,在下党王氏祠堂里,清朝道光年间知府大人钦赐的“百口同居”“五代同堂”金字大匾依然熠熠生辉,备受后世推崇和敬仰。 

乡村的树,极具灵气。冠盖亭亭,嘉木葱葱,修竹纤纤,这是一个乡村人丁兴旺、日子光亮的象征。在浓浓的绿意里呼吸着清香的空气,等待枫树叶红,等待映山红遍,这是一种浪漫,也是一种希望。走进下党,你会发现下党的品质始终保持着淳朴的木质。在下党,那些不知名而年代久远的灌木总是你记忆中的天骄。有人说对树木的记忆,能在乡愁里生根。是的,树,是乡村的希望,是游子的根。这些年来,下党干部群众像保护自己眼珠子一样,精心保护着下党的一草一木,保护着生态青山。让人欣喜的还有山腰上遍长的郁郁葱葱的茶树。一年四季,绵延的茶田叠翠,一垄垄葱葱茏茏,宛如凝重的绿浪。每逢清明时节,茶叶便开始抽嫩,那冒出的嫩芽在老茶叶的掌上争先恐后娇嫩着,微风吹过,整个山乡都弥漫着缕缕沁人心脾的茶木香。

而最能代表下党“木质”品质的莫过于鸾峰桥了。

缪旭照先生在《廊桥吟》里这样吟诵鸾峰桥:“鸟瞰鸾峰玉带飘,御风遮雨仰清标。若将贯木拱桥论,天下无桥长此桥。南来北往百余年,桥下仙岩证夙缘。犹记当时从此过,清流泻雪雪花旋。”可见鸾峰桥的伟岸和奇绝。鸾峰桥造于清嘉庆五年,是寿宁木拱廊桥中最为壮观的一座廊桥。它横跨地势险要的下党溪两岸,因其中间高,两头低,似腾飞的巨鸾,而得名鸾峰桥。桥长47.6米,宽4.9米,孔跨37.6米,这是现存世界上单孔跨度最长的廊桥。桥中神龛祀临水夫人,庇佑黎民,传说有求必应,深得百姓敬仰。

在下党村东南方向的山冈上耸立着一座木架结构的三层阁楼,它就是下党文昌阁。阁为八角形,翘角重檐,葫芦攒尖顶,檐角刹顶配以色彩雕刻,显得壮观美丽。它与鸾峰桥遥相对望,一桥一阁,以木的初心,共守一乡一土。

天生秀水,水养骨髓。下党山多,泉水也多。清清的泉水从千涧万壑中来,一路欢歌,奔往下党的母亲河——下党溪。下党溪溪面不宽,但清澈如镜,两面青山绿树映影其间,形成山、水、天一体,青、绿、蓝共聚的美景。随着山势,小溪弯曲变化,溪鱼畅游。下党溪的鱼,肉质鲜嫩,且少腥质。让人惊叹的是下党溪清粼粼的水。你看,水气氤氲、水蓝如玉,站在溪边,你不时会看到白鹅们自在悠游的身姿,儿时朗诵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诗句就会串上嘴边,不由地傻笑起来。捡起一块石子投进河里,顿时,激起了一层层涟漪,一圈圈荡漾开来。而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少年们在水中尽情玩耍的场景。各种游泳姿势应有尽有,或蛙泳、或狗刨,笑声、喊声响彻河面,热闹得很。

行走在进乡公路上,你会发现路边的几处小泉眼,放有一把木瓢或瓷杯,路过者累了渴了,拿杯舀水,一气牛饮,山泉甘冽,润泽心田,所有的疲倦便一扫而光。 

每到五月,映山红总是不畏高山深处的霜雪严寒,开放在那些绿树丛中,如霞似锦,热烈奔放。它们是革命先辈永不凋谢的理想信念,象征着下党红色精神代代传承。红是火的代表色,红色文化是下党一面靓丽的旗帜。下党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全乡有老区村23个,当年闽东游击队和闽北游击队曾先后在这一带与敌人周旋了十多年。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粟裕、刘英等人的率领下,进入闽东,到达寿宁平溪、上屏峰、上党、下党、石曹坑一带,宣讲党的方针政策、抗日主张,宣传发动群众,播撒革命种子。下党的大森林是游击队有利的活动场所,下党的人民群众是游击队可靠的支持力量。这里的每一个村庄几乎都燃烧过红色的革命火种,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在上党村溪源头自然村的深山之中,至今仍隐藏着一个当年红军游击队住过的山洞,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之为“红军洞”。站在远处眺望,山洞四周灌木丛生,苍松摇曳,但仍然依稀可辨。站在洞口,你仿佛看到了那个血雨腥风年代里,革命者的英勇风姿,听到了他们高亢的声音还响彻在这群山之中。

下党位于洞宫山脉的东端,这里山高岭深,土质粘稠,百姓们就用这种泥土在较为平缓的山坡上垒起土木屋。土木屋一座挨着一座连成胡同,连成了不可分割的血脉。下党的历史和文化,就是在这片热土上,经风霜抗雨打,在漫长进程中渐渐积淀起来的,平凡而温馨。如今,带着泥香土味的土墙越来越少了,但土墙文明的气息依然留存在乡村里,让人回味,令人怀想。为留住乡愁,留住这方乡土风情,下党人因势利导,把留存的老土屋改造成“下乡的味道”“百口同居”等农家乐,让土屋土墙“古为今用”,为充满希望的下党增光添彩。

土地是农家的宝贝。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农家人用汗水与土地亲近,土地用果实加以回报,农民与土地的深情是一首永远的赞歌。在下党这块土地上生活着王、杨、吴、沈等姓氏子民,他们开荒种地,繁衍生息。这里山绿水清,山间云雾环绕,土壤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具备良好的农作物特别是脐橙、锥栗、高山茶生长环境。近年来,下党人民深情守护着每一块土地,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整合资源,发展旅游业、茶产业。下党干部群众合心发力,将原来一家家零散的茶园进行整合,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首创全国第一个扶贫定制茶园,实现了“茶园与茶杯”的直接对接。定制、可视、“互联网+物联网”,让下党的土地越来越焕发出活力。家乡的发展,也吸引大批外出务工人员和大学生返回故土,开创事业。

这就是下党,水灵而夺目,翠亮而苍劲。此刻,田野里脆绿的禾是最暖人心的颜色,那些高耸的峰峦不时地羞红着脸向你微笑着,鸟儿是热情地,优雅地站在电线杆上为你唱着歌儿。你会一步一回头,留恋这山这水。(闽东日报 卢彩娱/文 卓仕蔚/图)



版权所有:宁德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4646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722号
涉密不上网 上网不涉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