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侨联>> 侨界风采

浙江省侨联关于新时代加强全省侨联 基层基础建设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19-11-21 00:00:0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中国侨联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 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部署要求,按照第十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中国 侨联十届二次全委会、中国侨联十届三次常委会和省侨联九届八 次全委会部署,依据《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章程》、中国侨 联《基层侨联组织工作条例(试行)》和《关于新时代加强基层 侨联建设的指导意见》,结合浙江省侨联工作实际,现就推进侨 联基层基础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加 强党对侨联工作的领导,聚焦强“三性”、去“四化”的要求, 树立“抓基层、打基础、固基石”的导向,围绕实现“三提升五 过硬”(即基层组织的组织力明显提升、服务力明显提升、创新 力明显提升,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过硬、履职责任过硬、业务能 力过硬、工作执行过硬、纪律作风过硬),着力推进全省侨联基 层基础建设,提高侨联基层组织服务中心大局、服务侨界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一)打造党建带侨建新样板。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支持,推 行党组织在思想上、组织上、队伍上、工作上带侨联组织,党侨 组织组建联抓、机制联建、活动联办、教育联抓、考核联动的“四 带五联”工作机制,构建一套“党建带侨建”工作细则,建设一 批“党建带侨建”工作项目,努力把浙江的党建优势转化为浙江 侨联事业的发展优势,打造“党建带侨建”的浙江样板。

(二)激发基层组织新活力。坚持改革创新、因地制宜,按 照分类指导的思路,加快推动侨联基层组织从“五有”(有组织、 有队伍、有经费、有阵地、有活动)向“五型”(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规范型、和谐型)再到“五好”(组织架构好、队 伍素质好、经费保障好、阵地建设好、活动组织好)转变,实现 制度建设科学化、硬件建设规范化、品牌建设特色化,全面提升 侨联基层组织服务大局、服务侨胞、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扩大侨联组织覆盖面。坚持“两个并重”、“两个拓 展”,推动“两个建设”。通过五年时间,进一步健全完善“党 委领导、政府支持、侨联运作、各方配合”的工作格局,率先在 全国侨联系统构建一套务实管用的基层工作机制,打造一批成效 显著的特色工作品牌,建成一批基层组织“示范单位”。实现重 点高校侨(留)联组织全覆盖,重点侨乡镇、村(社区)侨联组 织全覆盖,省内科研院所、高新企业侨联组织全覆盖,国内一线 城市浙籍侨联组织全覆盖,基本实现基层侨联组织统一社会信用 代码赋码,推动 80%以上基层侨联组织实现“五好”目标。

二、建设要求

(一)政治站位高。坚持把讲政治作为第一位的要求,主动 将加强侨联组织建设融入大党建工作格局,牢牢把握政治方向、 坚决站稳政治立场。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教育引导侨 联干部群众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 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执行《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章程》各项规定, 教育和监督成员遵纪守法。大力推动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 署在侨界上下一贯到底、落地生根,确保“党有号召、侨有行动”。

(二)组织建设好。按照“属地党组织领导,上级侨联指导” 的原则,根据侨联机构改革的明确要求,分层分类健全侨联组织

网络体系。一是县、乡镇(街道)、村居(社区)侨联组织。提 升县级侨联组织规范化、正规化建设水平,一般县(市、区)侨 联着眼于补齐短板,力争实现单设单列、专人专岗。重点侨乡县 级侨联着眼于规范提升,配齐配强领导班子,优化内设机构设置, 适当增人增岗。归侨侨眷、海外侨胞及留学人员人数 100 人以上 的乡镇(街道),归侨侨眷、海外侨胞及留学人员人数 30 人以 上的村(社区)应建立侨联组织,人数不足 30 人的可以设立侨 联分会、小组、工作站等。二是高校、科研院所、园区(商务楼 宇)、重点企业等侨联组织。全力推动侨联组织“进高校、进园 区、进企业、进社区、进楼宇”,符合条件的各级侨联常委和委 员企业应尽早成立侨联组织,在侨胞集聚的海创园、科创园等创 业创新平台实现基层组织和侨属社团等统一集中办公。三是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侨联组织。在归侨侨眷比较集中的单位,按 群团改革的要求实现侨联组织应建尽建,并将其作为侨联基层组 织建设的增长点和突破口。四是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侨 联组织。抓好新归侨、留学人员相对集中的新兴业态和社会组织 中的侨联组织建设,发现、挖掘侨界人才,扩大侨联志愿者队伍。 在此基础上,符合条件的侨联基层组织应按规定成立党组织。探 索实行统一编号、按实运作,着力打造序列式、规范化、成体系 的“侨联阵地”。

(三)平台功能全。着力搭好新侨平台,落实党管人才、侨 “联”人才要求,探索打造“基层侨联(涉侨社团组织)+海外 华侨华人社团”新样板,推动涉侨社团“规范化、专业化、信息 化”发展,通过“1+N”(1 个侨联基层组织加 N 个涉侨社团) 

模式建设“枢纽型侨联组织”,通过“1+Y”(1 个侨联基层组 织加 Y 个海外侨团组织)结对模式,最大限度延揽网罗全球精英 人才。发挥“地方侨联+高校侨联+校友会”叠加优势,开展“海 外学子浙江行”“海燕集结行动计划”“高层次海归人才为国服 务志愿团地方行”“侨界精英强国论坛”等活动。鼓励各地创新 制度供给,支持建设一批侨贸园、侨智园、海创园、华侨经济文 化试验区、新侨创新创业基地等平台,会同相关部门共建“科技、 人才、项目超市”,做好“基金、基地、基业”整合文章。加强 “侨胞之家”建设,在归侨侨眷、海外侨胞、留学人员集中的区 域,建立“侨胞之家”实体化服务阵地,探索建家、管家、用家 三套机制,实现“五有”“五型”“五好”目标。聚焦服务侨胞 侨眷、服务地方发展,整合部门力量,嵌入基层涉侨事务办理、 侨益维护、涉侨纠纷调处等服务功能。按照“侨联出单、侨胞点 单、社团接单”的运作模式,侨界群众“是否需要、是否认同、 是否参与”的评价模式,开展联谊交流、便民服务、侨情收集、 文娱活动等工作,使“侨胞之家”成为侨界群众的情感地标和精 神家园。

(四)队伍素质优。在市、县(市、区)级侨联组织层面, 通过机构改革选调一批精干力量、选调一批兼职副主席、兼职副 主席选派一批联络员、基层选派一批兼挂职人员、高校推荐一批 志愿者“五个一批”,充实“以一当十”的侨联精干人员。县级 侨联按照专职、兼职、挂职相结合的方式配备领导班子,适当增 加兼职职数,定期轮换挂职副主席驻会工作(挂职时间一般不少 于 2 年);乡镇(街道)侨联组织,探索“宣统委员+统战专干+

侨联专干+侨务社工(政府购买服务)+志愿者”模式充实人员力 量,原则上重点侨乡乡镇(街道)配备 1 名侨联专干,并在此基 础上,按海外侨胞与归侨侨眷总人数每 1 万人增配 1 名侨务社工; 村(社区)侨联组织,推广温州“百忙官”“白忙官”经验,探 索建立“聘请联络员+志愿者”的模式。做强侨联基层后备军, 建立完善教育、培养和管理机制,把侨联干部培训纳入干部培训 总体规划,加大优秀年轻侨联干部选拔力度,促进侨联组织与党 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干部双向交流。探索侨联基层组织之间 的挂职交流机制,在地方侨联与高校侨(留)联之间、基层组织 与侨界社团之间互派挂职人员,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探 索重点侨乡地方侨联组织、侨商企业派员到政府部门挂职制度, 在知情明政中锻炼才干。进一步壮大“为我所有、为我所用、为 我所呼”工作力量,为深化侨联组织改革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五)履职成效大。一是突出政治引领。充分发挥侨联组织 的思想政治和联系群众的优势,广泛开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 形势任务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时传达 党的侨务方针政策,把“红色基因”和“根、魂、梦”根植于侨 界各项活动中,不断提高干部群众思想政治觉悟,做到坚定不移 “听党话、跟党走”。二是突出助力发展。各级侨联要聚焦当地 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加强侨 务资源对接,搭建产业合作平台、技术交流平台、项目对接平台, 因地制宜建立“高新集聚引领型”“华侨资源转化型”“华侨贸 易驱动型”“侨务资源导入型”“乡村振兴共建型”等发展模式, 全力推动“侨商回家、侨智回归、要素回流”,以高质量的侨联

工作助推高质量发展。三是突出服务侨胞。紧扣服务侨胞这条生 命线,建立健全侨联领导班子成员和职能部室挂钩联系基层点制 度,构建完善的乡镇(街道)—村(社区)—户的基层组织体系, 发动侨联党员干部访侨情、听侨声、解侨忧、聚侨心,做细做实 “千侨万眷”暖心工程、低收入侨界群众扶贫帮困等为侨服务主 题活动。建立健全“一法律、两中心、N 联盟”的服务保障体系, 一法律即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和《浙 江省华侨权益保护条例》,加快推动省级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 法顾委设立基层服务点,两中心即有条件的基层侨联组织应探索 组建事业单位和社会化的为侨服务中心,N 联盟即整合推广嘉兴 红船服务总联盟、温州为侨服务“全球通”“海外传播官”等平 台。积极推广“侨友卡”等惠侨项目,依法维护归侨侨眷合法权 益和海外侨胞在国内的正当权益,不断提升为侨服务质量。四是 突出海外联谊。进一步加强海外联谊联络,积极拓展有血缘、地 缘、业缘的海外侨胞联络面。加强海外“四有”(组织有体系、 活动有载体、联谊有抓手、侨界有威望)侨团和海外和谐社团建 设,重点联系海外“四有”(政治上有影响、社会上有地位、经 济上有实力、专业上有造诣)人士,鼓励组建海外侨团联合会, 形成“为党交友、为国建功,侨连天下、舞动全球”的生动局面。 深化“亲情中华”品牌,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民间往来活 动。合力建好网上“侨胞之家”,打造“24 小时不关门侨联”, 广泛开展联系、引导和服务工作。五是突出服务中心。积极助力 “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浙江“两个高水平”建 设,持续开展“六大中华”主题活动,深入探索“一市一品、一

域一品”等创新路径,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进一步发挥侨界力量。

(六)运作效能强。加强制度化管理,根据《中华全国归国 华侨联合会章程》、中国侨联《基层侨联组织工作条例(试行)》 关于基层组织的相关规定建章立制。制定完善基层侨联工作、学习、财务、档案、纪律等各项制度和责任落实机制,按照制度规 定履行职能。严格执行从严治党、党建带侨建等各项制度。依法 依规管理、使用、保护基层侨联所拥有的资产,包括各级政府拨 给的动产和不动产,接收的海内外友好人士和党委捐赠的财物。 按年度制定工作计划,上报工作总结。加强信息化运作,加大“智 慧侨联”建设力度,集中力量推进“三 e、四库、两平台”建设 (“三 e”即侨联网、微信公众号、微信群 E 矩阵,“四库”即 知名侨领库、高端人才库、侨商企业库、困难侨胞库,“两平台” 即办公内部 OA 系统和网上登记平台),以迅捷质优的信息网络 服务于基层基础建设。加大侨情基础数据库开发利用力度,画好 “侨情地图”,并与侨联各项工作有机融合、系统集成。

三、保障措施

(一)落实“党建带侨建”责任机制。把“党建带侨建”纳入 各地党组织建设总体规划,构建党组织建设与基层侨联组织建设 融合互促的工作格局。设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党 委要切实加强对侨联工作的领导,原则上每年组织召开一次“议 侨会”,根据需要听取侨联工作汇报,部署落实涉侨重点事项、 研究解决涉侨重大问题;切实加强涉侨资源统筹配置,推广衢州 大侨务工作体系省级试点经验,推动建立涉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和涉侨部门协同服务机制,形成“大侨务”工作合力;党委主要

负责同志要积极参加侨联组织的重大活动。建立健全党建带侨建 工作考核制度,做到党建、侨建工作“四同步”“三纳入”。“四 同步”即同步研究、同步实施、同步考核、同步奖惩;“三纳入” 即把侨联党建工作纳入侨联组织章程,把党建带侨建工作成效纳 入对党委领导班子和分管负责同志的工作考核,把党建带侨建纳 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和基层党建工作述职内容。

(二)落实经费保障机制。认真落实中国侨联提出的“五有” “五型”要求,按照“财政保障一点、项目补助一点、党费划拨 一点、社会捐助一点” 的“四个一点”方式,强化侨建工作经 费保障,争取将基层侨联组织建设工作纳入地方财政预算。除办 公人头费之外,参照青田、瑞安等地做法,争取县(市、区)、 乡镇(街道)财政按照侨界群众人口基数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 作为侨联开展联络联谊、双招双引等的活动经费。原则上重点侨 乡县(市、区)侨联工作经费按海外侨胞与归侨侨眷总人数不低 于 2 元/人/年的标准给予补助,人数较少的乡镇(街道)侨联工 作经费按 5000 元/年起点保障;一般县(市、区)按照不低于 20 万元/年的标准给予补助。引导华侨华人、侨商侨企积极捐资 捐款,进一步充实基层侨联工作经费。

(三)落实阵地共建机制。借助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健全、阵 地完善、资源丰富的优势,统筹谋划推进侨联组织阵地建设,将 为侨服务的场所和设施建设列入党群服务中心、乡贤馆和农信系 统“丰收驿站”等建设规划。完善侨联阵地各类软硬件配套,按 照“六个一”(有一个统一标识、有一套规章制度、有一支侨联 队伍、有一个活动计划、有一套远教设施、有一个侨建指导员)的要求,推动侨联阵地建设系统化、规范化、有形化。原则上重 点侨乡县(市、区)的乡镇(街道)侨联按照工作人员总数不低 于 9 平方米/人的标准配备办公用房,充分利用党建资源和侨商资 源,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共建共享的“侨胞之家”、“侨家 小院”,原则上建筑面积不少于 100 平方米,有条件的可探索办 公物业两用模式进行建设;一般县(市、区)要确保乡镇(街道) 侨联阵地有单独的办公用房,在重点侨村(社区)、涉侨企事业 单位因地制宜建设“侨胞之家”。归侨侨眷、新侨人才集中的园 区、非公企业要结合特色小镇及园区党群服务中心、党建客厅等 阵地,精心打造侨商大厦和“侨胞之家”,组织归侨侨眷、归国 留学人员及其眷属定期开展活动,加强联络联谊,进一步增强侨 联组织的吸引力。

(四)落实工作激励机制。按照中国侨联的要求,建立新时 代侨联基层组织“示范单位”、星级“侨胞之家”、最美基层侨 联工作者、最美基层侨联志愿者等荣誉体系,并择优推荐参加全 国侨联系统荣誉评选,进一步激发全省侨界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 情和积极性。用好中国侨联基层组织建设专项补助和侨界捐赠资 金,每年分层分等给予侨联基层组织一定数额的“为侨服务补助 金”。对获奖单位和个人在每年省侨联全会上进行集中表彰。



版权所有:宁德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4646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722号
涉密不上网 上网不涉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