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侨联>> 屏南县侨联

筑梦乡村 青春激扬

发布时间:2019-09-19 11:11:23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东南网   浏览次数:
分享

屏南龙潭村

盘点刚刚结束的暑期,屏南乡村可以说是全国众多院校学子的打卡之地。从清华、复旦、中国美院到省内的福州大学、阳光学院,甚至澳门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一拨拨学子走进这里采风、写生、开展各类暑期社会实践活动。8月底,在屏南代溪镇康里村还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两岸大学生聚落文化与传承建筑调查夏令营暨学术研讨会,吸引了100多位来自两岸11所高校的师生和专家学者参加。

短短的暑期,这些高校学子们不仅仅是匆匆过客,更深度地参与当地的乡村振兴工作,贡献“青春力量”,谱就曲曲佳话。其实,屏南从推进文创引领乡村振兴工作伊始,便着力对接国内院校专家团队、高校人才,柔性引才、借“智”升级,为推进文创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文创助推  厚植沃土

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屏南乡村,何以引来全国众多高校学子的脚步?这背后,是屏南厚植文创沃土绽放的无限魅力。

曾经的屏南,与全国众多乡村一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人去楼空、乡村冷落,乡愁无处安放。这一现状,引起了屏南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立足传统村落资源丰富的实际,2015年以来,屏南统筹集中县域行政、经济、政策资源,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长的传统村落文创产业项目指挥部,并抽调精干力量组织推进全县文创工作,构建起县、乡、村三级力量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闯出了“党委政府+艺术家+农民+古村+互联网”的文创发展模式,一个个古村拂去蒙尘,重放异彩。

为乡村旅游设计伴手礼

两年前的熙岭乡龙潭村,还是一片人去楼空、乡村冷落的景象,原本1400多人的村庄走得仅剩200多人。2017年5月,龙潭文创项目启动,文创团队入驻,修复古村、复兴文化,一座座破败老宅化为书吧、茶室、民宿,文艺范十足,村庄重现生机。八方游客慕名而来,更有来自北京、上海、厦门、香港等地的外来“新村民”租赁老宅,修复、改造、安家,他乡成故乡。目前,龙潭村常住人口已恢复至500多人,回流村民和外来新村民达300多人,而且村里的配套设施完善了、村小学复办了、古民居修缮了、村庄变美了、乡村游火了,一度凋敝的村落在文创引擎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毗邻龙潭的四坪村,同样换新颜。蜿蜒雨廊、悠长巷道、叠石流水、错落老宅,观光的游客、悠闲的新村民……徜徉其间,气象万千。新村民入住,老村民归来,这里也成为屏南乡村游的一大亮点,人气渐旺。

徜徉屏南乡村,文创催生的惊艳无处不在——

甘棠漈下村,一位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夫,放下锄头握画笔,纵情油画世界,画古街老巷、绘长溪流水,画作卖到天南地北,自信满满;

屏城厦地村,一场场乡村文化盛宴接连开演,还有竞相落地的公益电影培训班、摄影写生基地、艺术驻创基地等,寂寥“书乡”重焕生机……

文创引领,屏南还因地制宜、创新思路,打造形成休闲农业、文化旅游、旅居养生等新业态,建设药膳小镇、黄酒小镇等七大特色乡村旅游品牌,其中北墘、厦地等6个镇村被列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漈头、小梨洋、北墘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同时,屏南还抢抓省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试点县机遇,打造乡村经济发展新动能,逐步形成“文创+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全域化旅游、古村复兴、传统产业融合”的发展格局,使一批古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宜居宜业宜游胜地。当下屏南,文创已成为了最亮丽的风景线!

艺术教育走进乡村课堂

多彩暑期  不负韶华

荷叶田田,荷香阵阵。7月28日,岭下乡第二届荷花旅游招商引资文化节开幕。百亩连片荷花优雅绽放,喜迎八方游客,赏荷花、品美食、看表演、游乡村,感受荷文化的无穷魅力。

荷塘之间,来自闽南科技学院“小太阳”暑期社会实践队的大学生们忙得不亦乐乎,他们或布置场地,或参与宣传,或维持秩序,为荷花节提供志愿服务。

在宣传区,这些志愿者们制作了旅游文化手册以及荷花节纪念卡,分发给往来的游客,让他们更充分、全面地了解岭下乡的文化旅游资源,认识中国传统古村落,领略岭下的人文历史。

“我们主要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弘扬孝廉文化、培育文明新风等主题进行文创产品创作。”实践队队长、2016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徐绍恒说,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此次他们结合岭下村当地荷花节的特色,带领当地小学生通过手工彩绘、图文宣传、制作旅游文化手册以及荷花节纪念卡等形式,为荷花节植入更多文创元素。

“如今的乡村早已不是人们印象中的乡村,不仅是绿水青山,更有着独特的风貌,我们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为乡村建设出了小小的力,自己更是收获良多。”徐绍恒对这次社会实践回味无穷。

如果说岭下乡突显的是生态美,那么屏南更多的乡村则是凭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怀着对田园生活的憧憬,对乡土文化的好奇,开启了传统村落的奇妙探索之旅。

急救知识普及进乡村

今年暑假,双溪镇前洋村迎来了澳门大学珍禧书院、香港城市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研学团队。他们聚焦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调研走访、交流学习,收获颇多。

“老人、竹亭、古屋和溪河构成了我对前洋村在脑海中的画面,纯净而优美,古雅而独特。”对澳门大学珍禧书院助理蔡洁怡而言,前洋村最吸引她的是竹编艺术品,因为这些艺术品让宁静的村庄增添了活力,而且这也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相信能成为村庄的独有特色。“希望前来探访的各方旅人,在享受这片净土的同时,珍视这里的一草一木,让这片世外桃源永远保留在前洋村。”蔡洁怡说。

古村悠悠、古道深深。7月11日,福州大学物信学院“红土同心,海西春雨”社会实践队暨民进福州大学总支“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在寿山乡正式启动。短短几天时间,志愿者们走茶盐古道、参观传统老宅、考察兰花种植基地,寿山乡淳朴的民风、红色旅游的魅力、悠久的人文气息,让他们大饱眼福、流连忘返。

7月10日至12日,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红色青马筑梦”实践团一行25人在棠口乡棠口村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支教活动。青年志愿者们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精彩的课程:从日常实用的洗手法、儿童营养搭配到生活中的防拐卖常识,再到垃圾分类的了解和普及,让孩子们在这些不同以往的课程中尽情感受文化和知识的魅力。

“说来惭愧,我是宁德人,但都没有走过廊桥。”过完暑假就是大二学生的吴昌海是第一次参加暑期实践,也是第一次走上木拱廊桥。“刚来到棠口,我就被这里的环境所吸引,这边保存完好的廊桥和古建筑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棠口村民风淳朴,虽然我们只有三天时间,但和他们相处得很愉快。”

暑期转瞬即逝,在这个炎热的夏天,这些莘莘学子们暂别象牙塔中的生活,带着蓬勃朝气离开城市、走进乡村,挥洒着青春的汗水,也留下了青春的足迹。

智力支持  振兴乡村

走进屏南屏城乡前汾溪村,最引人眼球的莫过于在溪畔崛起的前汾溪中国美院艺术教育综合基地。

这方古朴而现代的艺术天地,是中国美术学院打造的艺术教育综合基地,项目总规划面积40亩,其中一期规划用地6亩、总投资约600万元,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建设,目前,该基地一期项目已近尾声。基地建成后,不仅将成为中国美院师生在此开展写真、社会艺术调研等活动的一个绝佳平台,同时通过开展长期驻创活动,为地方提供教学、研究、文化推广等社会服务,普及村民艺术教育,培育本土优秀人才团队,提高前汾溪文创旅游的综合实力,并辐射带动周边村落的旅游业发展。

彩绘果蔬文化墙

据介绍,2017年10月中国美院与屏南县签订“校地战略合作”以来,该院学生每年都利用下乡社会实践的契机,为屏南制定村落规划、设计标志标识、活化传统乡土文化、设计文创产品,并提出以文化规划为先导的发展理念,优化村落生态结构,激活传统乡土文化,用艺术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不仅仅是这段“校地良缘”。在前洋村,复旦大学张勇教授团队入村驻创,修缮恢复古民居,开辟竹编、陶瓷博物馆,推动竹艺复兴,打造以竹文化为主题的“竹韵前洋”;在厦地村,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乡村有很多自然和人文历史资源,但普遍缺乏人才智力,这也成为了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做的不仅是为乡村提供智力支持,更重要的是帮助村民们开发他们拥有的资源,利用其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做到可持续发展。”阳光学院助推屏南乡村振兴活动总指导王秉安教授说。今年暑假,该学院共组织33个不同专业的100多名师生组成18支“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小分队,入驻北墘村、富竹村、白玉村,并根据当地乡村振兴实际,策划生成启动了富竹村民宿项目设计、北墘村手作扎染培训及乡村媒介素养培训等18个项目,在提升乡村文化内涵、扩大乡村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同时,助推当地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在北墘村,早在2016年该学院“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团队曾助力开发黄酒文化振兴项目,当地特色的黄酒为此声名远播,销量大幅提升。今年,学院学子们持续发力,进一步深化项目建设,开发北墘黄酒旅游伴手礼设计、北墘孝文化馆设计、北墘黄酒道路文化走廊及景观设计等项目,极大丰富了北墘村的文化内涵。

在寿山乡白玉村,阳光学院师生团队选取了皮划艇赛事举办地遗存景点、白玉溪桥、白玉花海等十二个景点,在实践基础上总结提炼白玉体育文化的特色,编写了《白玉体育文旅小镇景点导游词手册》,并对村民进行导游培训,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校地结良缘,振兴传佳话。在屏南,氛围正浓。

闽东日报记者 王志凌 叶陈芬 通讯员 甘叶斌 文/图



版权所有:宁德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4646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722号
涉密不上网 上网不涉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