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侨联>> 闽东之光

寻访通仙桥

发布时间:2018-11-30 20:13:00  作者:宁德市侨联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分享
“ 通仙桥”村,临近村庄称呼“ 桥头村”。这里三面环山,北面开口,“门”字形格局;开口处一条溪流从南往北弯弯流淌。上古流传“通仙桥”故事,就是在横亘这条小溪流的桥上演绎。村子西面靠山是十来座老房子,坐山面水,依然恭如老髦。如今虽然增加一些水泥建筑,没有改变朝向。村前的小山峦,树木郁郁葱葱;其间流淌的溪水不深,溪岸却很开阔,卧着一座默如门神般的水泥桥。
古来传说,某一天,宁德往古田屏南的商客挑夫,烈日下在这个村庄的小溪东边拄着,等待北面从洋中采货回去的眉屿、钟洋村邻村客人过来。溪流很深,只有离水面不高一座独木桥可行。忽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出现龟蛇两大妖怪,把过桥的客人撸走了。后来,风水大师细细观察后,发现村庄后山像一条蛇形状,对面的山峦像一只乌龟,两山延伸到溪的中间汇合,龟蛇相会,两个妖精出来害人。于是众人请东山村师傅陈岗头五在两山交汇溪流中央岩石上,建造一座桥,做成能克龟蛇的蜈蚣形状。桥建成后,再没有出现龟蛇显灵伤人的事。后来建桥的陈师傅移居到下岭里大坪(今倪洋里南侧寨下)居住。一日,他举家外出,在路上遇见他的徒弟,就和他说他们一家要出远门,让徒弟去他家把碾米的砻往左转三圈,再往右转三圈,然后把大门闩拿出离开。徒弟按师傅吩咐做完出来,回头一看整座房子呼呼着火。这时他才知道师傅一家已经羽化成仙。他回来发现那门闩里藏着金子,是师傅留给他多年的报酬。此后人们就把这座桥称为通仙桥。以前这里是北往古田、屏南的驿道,西往眉屿、钟洋村交通枢纽,通仙桥传说自然远近闻名。
新编撰的《洋中村志》里记载,该桥始建宋朝后毁,明朝重建,古人修桥成仙,故称“通仙桥”;没有其他详尽描述。
据村里老人口述:原来的通仙桥做成廊桥模样,中间只有一个将军柱(桥墩),建在前面所说的龟蛇交汇的石头上。整座桥体及金刚墙(两边桥头)由大水松木搭建;将军柱层层井字形叠加,以拱斗形状,下小,上大,离水面丈许,向两边伸出剪刀苗(斜撑梁木),最上层铺纵横梁和两边桥头金刚墙连接,上面铺上木板作为桥面。桥面加盖十八扇木房,每扇木房壁有鱼鳞板(风雨板),上面设置木窗通风(大概就是所谓蜈蚣十八条腿的意思);两旁铺着两排长凳,供来往旅客休息。木房顶榫铆连接,上盖黛瓦,飞檐伸出,过桥行人有临云之感,而且风雨无碍。桥中神龛供观音菩萨。想象当时这种设计,凝聚多少古代工匠智慧啊,真是福庇千秋!这座桥建造非常牢固,木质耐腐,相传只在清光绪十三年,桥头被水冲毁修复。
老人还说了1943 年国民党107 军部队为阻日军,将该桥烧毁时那天的情景。当天国民党甲兵把桥点燃,其时乌云密布,风雨大作,发了大水。这边村民怕大火串到桥头边房子,拆了靠西面村头两扇桥面,才保留下西面桥头亭子部分。现在跨溪的水泥桥是1996年建造的。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如今走在水泥桥,看那静静蹲守的时光老人,感慨万千;沧海桑田,他仍叫“通仙桥”。随着宁古路、宁屏路通车,这里听到的跫音越来越少。“故人已乘仙鹤去”,但“通仙桥”始终保留一段美丽的传说,不失寻幽怀古的人文景观。(陈承钫)

版权所有:宁德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备案证号:闽ICP备11004646号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722号
涉密不上网 上网不涉密